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对学术伦理影响的调查问卷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对学术伦理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现在需要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入对学术伦理影响这一主题展开深入调查,您的参与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本次问卷秉持保护个人隐私的原则,以匿名形式开展数据收集工作。
1. 您的学历是:
本科
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其他
2. 您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物的频率如何?
总是使用
经常使用
偶尔使用
很少使用
从不使用
3. 您主要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物进行哪些类型的学术研究活动?
文献检索与整理
数据收集与分析
实验设计与模拟
文本撰写与润色(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其他科研工作)
其他
4. 您在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物后是否会主动披露自己的使用情况?
会
不会
视情况决定
5. 您使用的人工智能生成物能否准确回答生成物内容的来源?
能
不能
6. 您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否会虚构内容或伪造信息如参考文献、数据等?
是
否
7. 您自己创作的文本内容是否有被误识为人工智能生成物或被动卷入抄袭?
是
否
8. 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物后对您的科研和学习能力或者效率有何影响?
能力
0
5
效率
0
5
9. 您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感受如何?
10. 您对以下伦理原则的了解程度是?
公正性(避免性别/种族偏见)
0
5
透明性(可解释算法逻辑)
0
5
责任性(明确责任主体)
0
5
隐私保护(数据匿名化处理)
0
5
人类福祉优先原则
0
5
11. 您认为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物辅助工具是否会导致学术不端、学术诚信问题?
是
否
12. 您认为人工智能生成物介入学术创作后会对学术伦理产生哪些冲击?
对学术伦理的基本内涵和违背学术伦理行为的认定产生冲击
生成内容存在伪造、虚构信息使得研究成果的可信度降低
生成内容的归属问题
学术不诚实行为增加且检测难度提升
相关责任主体如何确定与规范
生成内容可能存在歧视和偏见
其他
13. 您认为对于违反学术伦理的问题应有哪些主体负责?
研究者本人
人工智能生成物设计者、开发者
人工智能生成物数据提供者
出版机构
教育机构
政府相关部门
14. 您所在院校是否出台相关文件规范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使用?
是
否
15. 在具体的课程中,老师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态度?
鼓励使用
部分禁止
禁止使用
16. 您所在的学校或了解到的出版机构是否设立了针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检测机制?
是,有规范的检测机制
有一些相关的规定或指导,但不算严格的检测机制
没有设立任何检测机制
不清楚是否有检测机制
17. 您认为学校或出版机构设立的人工智能生成物检测机制在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方面是否有效?
非常有效,能够很好的防止学术不端
有一定效果,但仍有改进空间
效果有限,难以有效防止学术不端
完全无效,无法防止学术不端
18. 您认为应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学术伦理挑战?
建立学术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
加强师生学术伦理教育培训
相关责任主体制定规范性文件
加强对人工智能生成物检测技术的更新与完善
其他
19. 您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规制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检测技术有什么建议和期望?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