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微信朋友圈”与数字身份建构调查问卷
感谢您参与本次关于“预制朋友圈”(提前编辑/定时发布的社交媒体内容)使用情况的调查,本问卷面向有朋友圈使用经验的大学生用户,旨在了解用户行为及心理,探索数字身份建构的新视角。数据仅用于研究,匿名保密,耗时约2分钟,敬请如实填写!
1. 您的性别:
男
女
2. 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研究生
3. 您的专业类别:
文科
理工科
艺术类
其他
4. 您所在的学校层次:
双一流本科
普通高校
高职专科
5. 您使用微信朋友圈多久了
1年以内
1-3年
3-5年
5年以上
6. 您每天浏览朋友圈的时长:
少于10分钟
10-30分钟
30-60分钟
1小时以上
7. 您是否了解“预制朋友圈”?(指提前设计、编辑内容并定时发布的行为)
非常了解
大致清楚
仅听说过
完全不了解
8. 您是否有过“预制朋友圈”的行为?
经常(每月多次)
偶尔(每几个月一次)
从未
9. 您从未预制朋友圈的原因是?
觉得太刻意/不真实
没有这个需求
嫌操作太麻烦
担心被识破是预制的
其他(请注明)
10. 您通常“预制朋友圈”的频率是?
每周多次
每月几次
仅特殊场合(如旅行、节日、重要事件)
其他
11. 您预制朋友圈的主要动机是?
塑造更完美的个人形象
记录重要时刻但希望呈现更精致
应对社交压力(如朋友都发的很精致)
希望获得更多互动(点赞/评论)
时间管理(方便统一时间回复)
避免即时发布的随意性
其他(请注明)
12. 您通常如何预制朋友圈?
提前拍摄并修图
精心撰写文案
选择特定发布时间(如节假日、深夜)
使用第三方工具(如“朋友圈生成器”)
其他(请注明)
13. 您更倾向于预制哪种类型的朋友圈?
旅行/美食(如打卡景点、网红店)
学习/工作成就(如获奖、项目完成)
情感表达(如纪念日、心情)
社会热点评论(如新闻转发、观点)
人设强化内容(如健身打卡、读书笔记)
日常生活片段(如随手拍)
其他(请注明)
14. 您认为朋友圈对塑造您的“数字身份”重要吗?
非常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重要
15. 您通过朋友圈展示的内容更接近?
完全真实的日常生活
部分修饰的理想化生活
高度策划的“人设”
16. 您是否会刻意隐藏某些真实生活状态?(如负面情绪、挫折)
总是
经常
偶尔
从不
17. 您是否认为朋友圈中的“人设”与现实中的自己存在差距?
差距很大
有一定差距
基本一致
完全一致
18. 您是否使用过以下方式强化个人形象?(可多选)
特定滤镜/修图软件
固定风格文案(如“文艺风”“幽默梗”)
话题标签(如#自律生活#)
互动引导(如“求推荐”“猜猜这是哪”)
其他(请注明)
否
19. 您发布朋友圈后,是否关注点赞/评论数量?
非常关注
偶尔关注
不太关注
完全不关注
20. 如果某条朋友圈互动较少,您会?
删除或设为私密
感到失落但保留
无所谓
21. 您是否曾因看到他人的“精致朋友圈”而感到压力?
经常
偶尔
很少
从未
22. 预制朋友圈是否让您感到焦虑或疲惫?
经常
偶尔
很少
从未
23. 您认为预制朋友圈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多选)
真实自我表达的减少(过度修饰导致失去真实表达)
社交互动的表面化(如只追求点赞)
社交焦虑加剧(因比较产生压力)
时间精力消耗(过度投入内容策划)
人际关系表面化(互动停留在点赞层面)
身份认知失调(线上人设与真实自我割裂)
其他(请注明)
24. 您是否曾因朋友圈内容引发误解或矛盾?
是
否
25. 您是否设置过“朋友圈三天可见”或分组可见?
是(请说明原因)
否
26. 您希望微信朋友圈增加哪些功能?(可多选)
更灵活的隐私设置
减少量化展示(如隐藏点赞数)
鼓励真实内容的功能(如“原图模式”)
其他(请注明)
27. 您如何理解“数字身份”这一概念?
在社交媒体上塑造的个人形象
线上与线下身份的结合
他人通过网络对您的评价总和
28. 您对“预制朋友圈”现象的整体态度是?
支持,是合理的社交策略
中立,视情况而定
反对,加剧虚假社交
29. 您认为朋友圈中的“数字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关系是?
完全一致
部分重合,但有修饰
差异较大,更像“理想化版本”
完全割裂
30. 您是否会根据不同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小红书)调整自我呈现方式?
是(例如:微信更私人,微博更公开)
否,保持一致
31. 您在朋友圈中隐藏或修饰某些信息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保护隐私
避免负面评价
维持“人设”一致性
社会期待(如“正能量”要求)
其他(请注明)
32. 长期经营“数字身份”是否影响了您的现实行为?(如为发朋友圈刻意做某事)
经常(例如:为拍照而旅行)
偶尔
从未
33. 如果朋友圈的“人设”获得大量认可,您是否会强化这一形象?
是,会更刻意维持
否,保持自然
不确定
34. 您是否曾因过度关注“数字身份”而感到自我异化?(如“活成朋友圈里的样子”)
经常
偶尔
很少
从未
35. 您认为理想的数字身份应具备哪些特质?(可多选
真实性
独特性
社会认可度
情感共鸣力
其他(请注明)
36. 您认为如何能促进更健康的“数字身份”建构?(可多选)
创建私人小号或分组(如日常仅对亲友可见)
平台倡导真实性
用户自我反思
减少社交比较
其他(请注明)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