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模拟卷(马中)
您的姓名:
您的班级:(例七年级二班填写72)
1.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相关影视作品
C.北京人复原头像
D.历史学家的著作
2.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3.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4.传说中炎帝教民垦种、制陶、纺织、煮盐,黄帝建造宫室、挖掘水井、制作衣裳,尧鼓励垦种。这些远古传说()
A.无任何证据,纯属美好的传说
B.有史料依据,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C.无科学依据,是后人的凭空想象
D.有一定依据,有待进一步证实
5.《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6.妇好是商王的王后,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商王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带兵,结果大胜。这个故事很可能记载在( )
A.龟甲或兽骨上
B.竹简或木牍上
C.丝帛或麻布上
D.宣纸上
7.下图是山东省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的报头。与它的命名有关的制度是( )
A. 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8.《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9.春秋时期有众多的诸侯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这主要体现了诸侯争霸的(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影响
10.“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材料描述的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大运河
D.筒车
11.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据此可以推断,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B.力图称雄天下
C.周王室日渐衰微
D.阶级斗争愈发尖锐
12.以下历史地图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特征?( )
A.春秋时期大国争霸
B.统一趋势不断增强
C.战国时期经济发展
D.战争不止社会倒退
13.陕西咸阳某遗址出土了一个秤砣,上嵌诏版文字,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4.“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公元前 209 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时的呐喊。公元前 209 年大致相当于( )
A.公元前二世纪初
B.公元二世纪末
C.公元前三世纪末
D.公元三世纪初
15.《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推行了( )
A.约法三章
B.方田均税
C.休养生息
D.均田免赋
16.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文景之治”
B.“大一统”
C.“光武中兴”
D.“王与马,共天下”
17.司马迁将汉武帝一生的文治武功概括为:“外攘夷狄,内修法度。”这里的“夷狄”主要是指( )
A.匈奴
B.蒙古
C.羌族
D.犬戎
18.小明在学习完某个朝代的历史大事后,制作了一条知识线索(如下图所示)。小明刚学习完的朝代是( )
A. 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19.学习历史时,要能分辨“描述”与“评价”的区别。正如下列句子中,有的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描绘,有的是对历史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请将下列属于“评价”的句子找出来( )
A.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主张众生平等
B.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
C.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关注历史教材的单元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是七上某单元的部分目录,该单元的单元标题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1.《三国演义》某章节讲述了“刮骨疗伤”的故事,即关羽被一支带毒的冷箭射中右臂,神医华佗为他用刀制骨去毒,旁观的人大多面色如土,而关羽仍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然而小明同学在史书《三国志·关羽传》中读到“羽尝为流矢所中,宽其左臂”,并且他发现,华佗死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关羽中毒则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说明了( )
A.《三国演义》的内容生动具体
B.文学作品存在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
C.《三国演义》的内容都是凭空杜撰的
D.《三国志·关羽传》的描述单调
22.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下列史实发生在图①时期的是( )
A. 赤壁之战
B.八王之乱
C.淝水之战
D.孝文帝改革
23.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下列资料。据此判断,他们的学习主题是( )
A.持续的民族交融
B.发达的农耕文明
C.多元的饮食文化
D.辉煌的艺术成就
24.《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
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
25.《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是指使人民丰衣足食,“要术”是说重要的方法,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指百姓从事生活资料生产的最重要的技术和知识。这反映出作者具有( )
A.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B.不迷信权威的批判精神
C.注重实验分析的科学精神
D.大无畏的探险精神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