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1. 1.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预备党员 □ 共青团员 □ 群众 □ 其他________
二、突发公共事件对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
1. 当突发公共事件(如疫情、自然灾害)发生时,您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知是否发生变化?(可多选)
更深刻理解“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如服从防疫政策、参与集体行动)
更关注个人权益与自由的平衡(如对封控措施的接受度)
看到社会分工的复杂性(如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的责任)
无明显变化
其他
2. 在事件中,哪些价值观或理念对您产生冲击?(可多选)
生命至上与规则意识的冲突(如紧急避险与秩序维护)
信息透明与隐私保护的平衡(如流调信息公开争议)
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碰撞(如国际舆论对事件的评价)
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关系(如大数据防控中的人文温度)
其他
3. 您是否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课程、讲座)理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国家治理逻辑(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完全通过学校引导理解
主要通过自主思考或社会舆论
学校未涉及相关解读
不清楚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与短板
1. 学校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哪些内容让您觉得最有帮助?(可多选)
政策解读(如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学校防控措施)
典型案例分析(如抗疫英雄事迹、灾害中的集体行动案例)
心理调适方法(如情绪管理、压力应对技巧)
价值观引导(如责任担当、奉献精神、法治意识)
实用信息(如物资保障、就医渠道、求助方式)
其他
2. 您认为学校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是否到位?(可多选)
及时澄清谣言,引导理性讨论
仅发布官方通报,缺乏互动沟通
对负面情绪(如抱怨、质疑)回应不及时
过度强调“正能量”,忽视学生真实诉求
未关注到小众或特殊群体的声音(如留学生、少数民族学生)
其他
3. 在事件中,辅导员/班主任与您的沟通频率和内容是否满足需求?
每日沟通,细致了解思想动态与困难
定期沟通,主要传达通知要求
仅在事件初期联系,后期无跟进
几乎未沟通
其他
▶
补充追问:若沟通不足,您希望增加哪些方面的交流?(开放式)
四、心理干预与应急素养的深度考察
1. 突发公共事件中,您产生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慌)主要来源于:(可多选)
对自身健康/安全的担忧
对学业进度/就业的影响(如封校、考试延期)
社会舆论或网络信息过载(如谣言、极端观点)
校园管理措施的不适应(如封闭管理、餐饮供应)
家庭压力(如家人处境、经济负担)
其他
2. 学校是否提供过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系统性应急教育(如急救技能、舆情辨别、心理自助)?
开设过必修/选修课程
组织过专题培训或演练
仅在事件发生后临时科普
从未提供相关教育
3. 您认为“应急素养”(如风险预判、理性应对)是否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
非常必要(体现“知行合一”)
有一定关联,但更偏向技能培训
无关,思政教育应聚焦价值观而非实操
不清楚
五、校园文化与个体行为的互动
1.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您观察到校园内最突出的文化现象是:(可多选)
学生自发组织互助活动(如代购物资、心理互助群)
对学校管理措施的集体吐槽或抗议(如社交平台舆情)
沉默的大多数:个人化应对,较少参与公共讨论
学生骨干(党员、学生干部)发挥明显带头作用
其他
2. 您是否参与过学校在事件中发起的主题实践活动(如志愿防疫、灾后捐款、舆情清朗行动)?
积极参与并主动带动他人
被动参与(如班级要求)
知晓但未参与
学校未组织相关活动
▶
若参与,您认为此类活动对自身思想的影响是:(开放式)
3. 从长远来看,您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
显著增强(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
利弊参半(既有集体行动,也有自私行为引发反思)
无明显影响
可能弱化(因负面事件降低信用)
1. 请描述一次您经历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让您“印象最深”或“最感困惑”的具体场景:
2. 如果您是学校思政工作者,针对“00后大学生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思想特点”,您会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关闭
更多问卷
复制此问卷